WFU

 【少棒榮耀,不該是榮耀的盡頭】

詠恆粉絲專頁9/10貼文

最近新聞報導,我國在威廉波特少棒賽再度拿下世界冠軍,
這已經是第18座冠軍,看似令人振奮感動,但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

今天門診來了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就讀國一、國二的兒子來看診。
母親身高163多,父親也有172多,但兩個孩子卻僅有150多。
進一步詢問後才知道,他們都在新竹某知名的國中少棒隊中。

我提到孩子要發育需有充足睡眠,才能分泌生長激素。
但母親卻無奈地說,教練每天把孩子操練到深夜十一、十二點,
隔天清晨五點又要起床練習,白天上課和訓練之外,完全沒有補眠的時間。

聽到這樣的狀況,我心裡真的很難過。
台灣的少棒之所以能在國際賽場上屢屢奪冠,
往往是以「過度操練、透支健康」換來的。
教練贏得了榮耀,孩子卻留下病痛與長不高的遺憾。
當大人們沉浸在獎牌的光芒中,有沒有想過:孩子真正得到的是什麼?

我們常自豪台灣少棒拿過18次世界冠軍,
但為什麼到了青棒、成棒,戰力卻明顯下滑?
為什麼真正能站上美國大聯盟的選手這麼少?
若是我們過早透支了孩子的身體,把應該循序漸進的成長,
變成揠苗助長的殘酷,這是應該的嗎?

睡眠是人的基本需求,更是孩子的基本人權。
當我聽到母親描述孩子被迫長期缺乏休息時,
我真的硬了,血管硬了,拳頭也硬了。大人的短視與急功近利,
最後承擔代價的,卻是無辜的孩子們。

深夜操練、清晨早起,睡眠被犧牲,成長被壓抑。
教練贏得了獎牌,孩子卻留下病痛與遺憾。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見這背後的代價。
政府與社會應該重視這些孩子的健康,教育與體育不應只是追逐獎牌,
而是守護下一代的未來。

真正的勝利,不是少棒場上的一時榮耀,
而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走得更長遠。




 【醫師診間隨筆】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8/31貼文



今天門診裡,有兩個可愛的詠恆寶寶回來,
當場讓我和護理師們都快被融化了。
更特別的是,這兩位小寶貝的誕生,在外人眼中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中一位媽媽,甚至是遠從基隆來的專科護理師,
她罹患重度卵巢早衰,AMH 僅剩 0.1。
即便走進生殖中心,也被醫師勸退,
直言「你不可能自然受孕,別浪費時間,不如直接去借卵吧」。
換句話說,想用自己的卵子擁有小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在詠恆中醫診所,這樣的奇蹟其實已經上演過無數次。
這次更巧合的是,其中一位小寶貝,
竟然和我同一天生日~3 月 30 日,牡羊座!



連髮型都神複製,頭髮直直沖天,像個小火箭,
看來將來肯定也是個性十足的小姑娘。

最近睡前,我常聽YT佛經講解,
雖然常常不到 15 分鐘就昏睡(聽佛法也是另一種「自然安眠曲」嘛,哈哈),
但也從中得到不少醍醐灌頂的啟發。

世間一切,真的是因緣和合。
許多原本以為只能「借卵」的媽媽,
最後竟能在這裡如願懷上屬於自己的孩子。

看到這些小生命的到來,我再次確信:
人生從來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只有等待的緣分。

或許我們暫時跌倒,或許前路看似無望,
但只要心中不熄滅那一點點希望,奇蹟就會在某個轉角出現。
就像這些詠恆寶寶一樣,帶著笑容來到世上,提醒我們

只要相信,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許君詠醫師深夜隨筆】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8/29貼文



幾天前的門診,有位努力求子的患者,

憂鬱走進診間,當她得知自己再次失敗時,
眼淚終於潰堤。我忍不住問她:
「妳不是曾說過,已能接受自己年紀也大了,
有孩子當然是份幸福,但若沒有,
與先生一同快樂生活也未嘗不是一種完整。
為何還有這樣沉重的壓力?」

她低聲回答,因為父親癌末,
告訴她:「臨終前最大的心願是能抱到孫子」。
這句話讓她覺得,若自己不能懷孕,
就是對父親的虧欠。


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份溫情的託付,
但其實我當下是氣到不行,清醒旁觀來看,
這根本就是深沉的「情緒勒索」。


在現實層面上,這位父親幾乎不可能
等到孫子的到來,就算快速受孕
也要懷胎9月吧~~。

父親的話,並沒有為女兒帶來愛與祝福,
反而種下了一顆「永遠的自責」的種子,
無論她將來是否成功受孕,
都可能長久活在愧疚與難過之中。(許醫師森七七~!!)


在心理學上,這就是「情緒勒索」。
以「愛」之名,行自私控制他人之實。
用愧疚和恐懼,逼迫我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多少的父母和配偶,就是因為這樣,
創造了無數的悲劇。


在門診與生活中,我一次次見證到這樣的情況:
親人、伴侶,甚至摯友,會用「愛」之名,
實則行「控制」之實。他們用
「你若不照做,就辜負我」的方式,
迫使你屈從。心理學稱之為「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這是一種以「愧疚、威脅或恐懼」為手段,
達到「操控目的」的關係操控模式。

【不要用「生命」去勒索「愛」】

曾有先生來治失眠焦慮,
看他身上傷痕頭上瘀青時,我忍不住問,
他提到和太太吵架時,自己覺得情緒太重,
在公司關機平靜自己的情緒,


太太卻不停奪命連環CALL,
她並威脅說:「如果你再不接我電話,
我就帶著孩子一起去死。」



先生早已在精神崩潰的邊緣,
他不是不愛,也不是不想面對,
只是祈求能有幾個小時的休息,
好讓自己冷靜,隔天再心平氣和地談,

但這份最基本的喘息,卻被一次次奪走,
最終被逼上對自己自殘。


真正的愛,是理解對方需要空間,
真正的尊重,是允許彼此保有呼吸的自由,
而不是操控。


一旦有人以「死亡威脅」作為手段,
強迫對方屈服,那已經不是愛,
而是一種極端的情緒勒索。


人生應圓滿也避免勸離,但那是我第一次,
我誠心的建議患者,「下次對方再有這種行為,
這其實你可以報警了,
若能處理好孩子的監護權,
也許離婚是你更好的選擇,再這樣下去,
我為你的生命擔心」


但,第一個故事中,父女的關係是無法切斷的,
如何跳出那「我生不出孩子就是對不起爸爸」
的愧欠感呢?
記得一下三點


1. 辨識勒索訊號:當對方以死亡、病痛、
或自我傷害作為威脅時,這已經不是「表達需求」,
而是一種操控。第一步,是清醒地看見這一點。


2. 劃清界線:學會在心中告訴自己:
「對方的選擇是他的責任,而不是我的義務。
心理學上稱之為「分離(detachment)」
把對方的情緒與行為,
從自己的責任清單中剝離出來。


3. 正確回應:冷靜而不失溫柔,
用簡單的語句回應,比如
「我聽見您的希望,但這不是我能解決的方式。」
同時 避免過度解釋,因為越辯解,
越容易陷入對方設下的情緒陷阱。


最後,要尋求支持,無論是專業心理師、
可信任的朋友,或必要時的法律協助
(例如報警、保護令),
都能成為保護自我的後盾。


請記得——你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真正的孝順、真正的愛情,
並不是無條件的委屈自己,
而是能在守護家人的同時,也守住自己的尊嚴。


不要害怕說「不」。勇敢拒絕情緒勒索,
就是對自己最深的善待,
也是對「愛」最清晰的詮釋。

【 🌱AMH可以逆轉嗎!?】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8/12貼文



前天早上剛門診,咖啡未入昏沉

一位輕聲細語的媽媽走進診間。
眼神藏著過往一絲蒼桑的痕跡。
我靜靜地聽她訴說那一段曲折,

曾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拔河多年,
好不容易懷上了第一個孩子,
卻在孕期第22週,因子宮頸閉鎖不全
而無法迎接那尚未呱呱墜地的胚胎。

那一刻,我彷彿看見她心中有一道門,
被輕輕關上,聲音不大,
卻足以讓一顆母親的心,靜默多年。

後來,她嘗試試管嬰兒的療程,
終於,命運再度垂青,
讓她懷上了一對雙胞胎。
而今,她來到詠恆中醫診所,
調理經期,療癒過往。

門診即將結束時,我望著她微疲憊的臉龐,
說了一句:「或許啊,妳現在家裡的雙胞胎,
其中有一位,就是那個22週時
悄然離開的孩子,
又回來找妳當媽媽了🥰。」

她愣住了,眼眶泛霧光,淚水似水波輕漾
因為她說,那次22週的閉鎖不全流產,
竟也是雙胞胎。

那瞬間我也心頭一震。
緣分果真是宇宙裡最詩意的設計,
它從不倉促現身,但總會準時抵達。

我之所以說出那番話,
是因這多年的行醫的經驗裡,
我見過太多媽媽,
對於流產或未能成功著床的胚胎,
懷抱著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覺得自己沒守護好那一顆小小種子,
彷彿大罪失去了全世界。

然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
早期胚胎淘汰,
多數來自胚胎染色體異常
早期周期不一定有靈魂連結
若是因為生育計劃外,
希望未來更有準備時,再迎接新生命
曾經離開的緣分也會再回來

但科學與靈魂,有時不必對立。
這些年我也親耳聽過不少「胎內記憶」的故事。

孩子三四歲時,忽然提起:
「我來找媽媽的時候,有來過兩次,
但不知為何又被拉回去天上了」,

這些說詞看似童言童語,
卻與媽媽過去小產的次數吻合得驚人。

或是說:「我不喜歡以前那個叔叔,
所以一直沒下來,但現在的爸爸我很喜歡,
就來了。」(一個之前男女皆正常時,
試了十數年未孕,
卻在後面換人後,立馬成功的媽媽)

日本著名產科醫師池川明曾做過關於「胎內記憶」的大量研究,

他的研究顯示,超過60%的孩子
能夠回憶起自己「尚未出生」的經歷,
包括選擇父母的原因與回歸天上的過程。

2023年《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
也曾討論胎內意識可能早在大腦形成初期
便已產生的理論。

這些跨越醫學與靈性的觀點,讓我更相信:
每一段生命的旅程,都有它獨特的安排與節奏。

而最感神奇的是,這位媽媽說,
這次植入的兩個胚胎品質並不理想,
醫師本來也不太樂觀,
卻奇蹟似地兩個都活下來了。

是不是,那兩個靈魂其實早就下定決心,
這次,無論如何都要來到這個世界,
再一次,牽著爸媽的手,走完未竟的緣分。

於是我說,緣分這東西啊,
也許會晚到,也許會繞點遠路,
但它若真屬於你,終會以最深情的方式回來,
它或許輕聲細語,卻從不缺席。

願我們詠恆中醫診所的每位媽媽,
都能在生命的旅途上,
與自己最好的緣分相逢。

(文不對圖, AMH過低,其實真的是可以調理的)

【醫生診間心情語錄】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8/2貼文



幾天前,一位小小的患者遞給我一張剪影,
笑嘻嘻地說:「醫生你來猜猜看,這是什麼?」

我接過那張圖,看著那陌生的線條輪廓,
腦中翻攪出無數個答案——大象?老鼠?火箭?
猜了十幾種,卻怎麼也對不上。
他笑得更開心了,最後揭曉答案:
是一隻老鼠躺在起司做的月亮上,
蓋著星星的棉被,旁邊還有一顆小星星陪伴。

我當場愣住了,因為這個答案,是我無論如何都無法預見的。

而這一刻,讓我想到人生。

我們以為我們看得清,看得遠,看得透;
以為只要準備周全、思慮縝密,便能掌握全局。
但其實,我們所理解的,不過是剪影中的一角,還未見全貌。
正如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說,
人類常常高估自己的直覺與判斷,而低估環境與未知的變數。

就像有人看到一位美女牽著一位其貌不揚、穿吊嘎、禿頭的男子,
會在心裡嘀咕:「這世界真不公平。」
直到他們走進一棟豪宅,開著一輛勞斯萊斯駛出,
你才驀然明白,原來故事的後半段你還沒看完。

這便是我們常陷入的「認知偏誤」——以局部判斷全貌,以片段推論真相。

佛教中提及「因果」與「無常」,
說明我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皆有其來處與去處,
只是我們人類的眼界有限,看不到三五百年的積累,
只盯著眼前的三五秒起伏,便急著下結論。
這種短視,也是一種心理學所謂的「近因效應」,
我們太容易被眼前的情緒與現象左右,而忘了整體人生是一場拉長的旅程。

因此,有時候當你覺得人生不公平,
其實只是因為劇本還沒演完;你猜不透的,不一定是命運對你不公,
而是你還沒看到整個圖案被翻過來的那一刻。

學會等待,也是一種智慧;
學會尊重未知,也是一種謙卑;
學會在模糊與不確定中微笑,也是一種成熟。

也許,人生最動人的,不是看穿一切,
而是在猜不透的剪影中,依舊懷抱溫柔與信念,走下去。

 【「高齡」≠「不可能」!】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7/29貼文



45歲多,實歲46歲,重度卵巢衰竭
半年多前,就驗到AMH低於0.1(AMH:0.08)
看似困難重重,事實上真的也很不容易

當時生殖中心都叫他一定要趕快做試管,
我卻建議自然受孕的機率,絕對高於試管,
很高興沒花多少時間就證明了這件事情,
繼續安胎,希望囊胚順利長大嘍

 醫生心情語錄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7/27貼文


銀行打烊後去補登存摺,竟然補到一個詠恆寶寶,呵呵。

昨日傍晚,大雨滂沱,我匆匆趕往銀行補登的存摺,
心裡卻正被會計催促著報帳的壓力纏繞。
沒想到,這個尋常的日子裡,命運悄遞來一封溫柔的回信。

此時銀行已打烊,
一位銀行職員正好下班走出側門,
看見我,忽然喊道:
「許醫師,好久不見呀!謝謝您當時幫我們調理出一個詠恆寶寶,長得超漂亮的呢……」

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來只是來關門的銀行外補個存摺,
卻意外補回了一段尚未收到的報喜;
補上的,不只是帳面上的數字,
而是一段記憶中溫柔的奇蹟,
高齡加上AMH過低,初診時急度擔心的淚水,
化成二個月後順利成功懷孕的喜悅。

「業力從不撒謊,它總會以不同形式回應我們的愛與努力」,
而命運也是如此,
真正的緣分或許會姍姍來遲,卻永遠不曾缺席。
善良的心,也許走得慢一點,也許會繞個彎,
但終究會在那燈火闌珊處,喜悅而溫馨的回報。
那是宇宙最細緻的安排,
不疾不徐,正好落在最需要的那天。
這些日子,我的心情曾有些低落,
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還能照亮別人的世界。
而就在這片迷霧裡,老天送來這一小故事,
如一縷陽光溫暖我,也提醒著我,
曾用心種下的種子,終會在某處悄悄發芽。

相信在這世間,
還有許多我們詠恆中醫曾的努力過而留下的美好種子,
正在默默發芽當中,
不論是否有回來詠恆,即使他們未再回到詠恆,
這份情誼與牽繫,早已超越了診間的界線。
那些悄然綻放的詠恆寶寶,不只是在孕育生命,
更是在為這世界種下一顆顆柔軟而堅韌的希望。
我們衷心祝福每一位,
曾經走進過我們詠恆中醫裡的患友們,
願你們都擁有安穩與平和,
即使人生難免有不圓滿,我們依然選擇理解與包容。
願大家都能如心如意,快樂圓夢,
願世間無病無災,人心太平,天地和樂,萬物生長。

 醫生診間心情語錄

詠恆中醫粉絲專頁6/25貼文

今早的原訂好孕門診夫妻臨時取消。空出來的半小時,像命運特留的餘韻,讓我有了時間與最後一對複診的夫妻多聊幾句。


這對夫妻,太太是台灣人,先生美國人,不太會說中文。
語言的不同沒成為阻礙,反而像是一場緣分的鋪陳。

我原以為先生會對「把脈」持疑,我特地向他解釋,
這是一種全息的感知方式(Holographic Theory),
而我個人的把脈方式比較偏向感受這些energy flow…等等,
沒想到他不僅很能接受,太太還另提到說,先先也信佛,
甚至會跟她去拜拜。

『You learn from Buddha!?』 我驚訝地說。
我也打開心門,跟他聊起我對佛法和命運的看法。
我說,我信佛不是膜拜偶像,
而是學習佛教的philosophy ~couse and effect,
因果流轉,萬事皆有緣。年輕時我就對這些特別感興趣,
甚至在高一時,就把紫微排法硬背了下來。
那時參加聯誼,還會偷偷看對方生日年次,算算我們是否有緣。
有趣的是,有的女孩當天可能只是寒暄幾句,卻在數月後神奇地聯絡上;
有的成為朋友,有一位,更在她失戀時,莫名打來電話,
最後我們也交往了一段時光。

而他,也跟我分享了他與現在這位太太的故事——像極了命運安排的戲碼。

他們年輕時曾相識、相戀,後來卻分開了。
台灣太太的母親對他說
「你要相信,未來你們還有緣分,佛祖說(擲杯?)你們會再走在一起。」
他說
「At that time, i think it's just nonsense, 
and I totally do not believe that」 
那時他只當作玩笑話甚嗤之以鼻,之後去了美國娶了別人,也生二個小孩。

誰料,歲月一轉眼,過了整整十二年,他離了婚,竟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他說,那次人生轉捩點,是在一趟航程中突發小中風(stroke),
飛機降落後他被立刻送往醫院。
他打給當時的美國太太,對方只是冷冷地回
「It's OK now, Let me know if anything goes on…」
卻始終沒來醫院看他,
反而是現在這位台灣太太,出現在病房,關心他的情況他,
那一刻,他的心已然做出決定,後來與美國太太離婚了。

他說了一句話,我深深讓我共情感受
“It’s not anger, it’s just sad.”

那不是氣憤,而是一種極深的心碎。

我跟他說
『你把她看的那麼重要,但你卻對她如此微不足道,
這種撕心的感受,只有痛過的人才會知道』,
先生也不停的點頭認同。

當你曾經那麼深地愛一個人,把對方看作除了自己外,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卻在某個回頭的瞬間驀然發現,自己在對方心裡竟已不再重要,
那種心碎,是連怒都提不起的痛。那不是生氣,
而是一種瞬間坍塌的寂寞與悲涼。

人間最可悲的,莫過於明明曾經彼此深愛過,走過風雨說過一輩子,
可當你還滿心惦念著她時,你視她如命,她卻視你如塵。
最痛的,不是離開,是你還愛著她,她卻早已迎了新歡。
而受傷最重的,總是那個還留在原地等待,那個放不下的人。

人生啊,說到底就是一場緣分的遊戲。緣起緣滅,無常才是正常。
有人來得突然,有人走得悄然,愛情有時如煙夢,無聲消失為過往。
當我們面對離別、變心與失落,
那些無法以人力撼動的事情,也許透過一點點佛法的理解,
因果的思辨,會讓我們心中多一點釋懷,少一點困惑。

這對夫妻即將踏上前往美國與歐洲的旅程,一個半月的時光,
想必也會如他們的緣分一般,充滿未知與奇妙。
願他們平安順遂,也願這世界上的每一場相遇,都能被溫柔以待。